原標題:中國人權紀實·2013:農民譚學文的辦學夢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孫宇峰、卜衛軍、薑玉、範曉、許海林):為了農民工子女有學上,他拿出多年的積蓄創辦了農民工子弟學校;為了農民工子女上得起學,他收費低廉,有時還倒貼;為了農民工子女能圓讀書夢,他堅持辦學十年,還把在大城市工作的兒子叫了回來。他叫譚學文,貴州省貴陽市黔靈鎮一個只有上過小學的農民。
  山坡上的一座小樓,幾座平房,沒有操場,這就是貴陽市扶風小學,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,今年五十多歲的譚學文是學校的創始人。“作為一個人來說,沒有文化是最大的弱點,我自己沒有文化,我對自己發過誓,老人走錯的路我不走,我走錯的路我絕對不讓娃娃走。我這一代沒有文化不要緊,下一代必須有文化。”
  一直以來,譚學文始終懷揣著這個信念,努力培養自己的三個兒子,功夫不負有心人,如今,三個兒子都已經學業有成,讓他很是驕傲。“我的老大(兒子)是江西南昌大學畢業的,老二在北京武警指揮學校畢業,老三在重慶工商大學畢業。三個娃娃沒有走過我的老路。”
  開辦學校前,譚學文做過墓碑、牛販子、水果批發等各種生意,日子過得也逐漸好了起來。不過,看著周邊那些背井離鄉的農民工子女沒有學上,譚學文想起了自己的童年,漸漸地,他有了辦學的想法。“(好多農民工子女)離開老家沒有書讀,一般(公立)學校他們進不去,費用也好,戶口也好,都是障礙,這些不是孩子們的責任。如果不讀書,到處浪跡,以後長大怎麼辦?”
  2003年,譚學文投入自己多年積攢的25萬,創建了專為農民工子女服務的扶風小學。2003年3月1日,扶風小學迎來了開學的第一天,當年,學校招到了154名學生。在中國,雖然早已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,公立學校對學生是免學費的,但是,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的戶口不在所居住城市,所以,他們一般只能選擇一些民辦、私立學校接受教育,而在這些學校,國家為學生提供免費課本,但是學費需要自理。
  為了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孩子,達到辦學的目的,2003年,扶風小學一學期的學費只有100元。“如果我們收高了,學生進不來,就失去了我辦學的意義。我辦學不是為了賺錢,我是為了做點好事。現在學費才360元至410元,一年級的360,四年級及以上是410塊。”
  即使學費很低,在剛開始時招生時還是費了不少周折,譚學文到處宣傳,動員家長把沒有上學的孩子送到學校。“農村的家庭那時候不重視孩子的讀書,我們去動員,家長說沒有錢啊,讀不起。甚至有些家庭姊妹多,姐姐去讀半年,妹妹讀半年,輪換地讀都有。”
  不過,如今特別讓譚學文欣慰的是,當年的第一批學生今年已經有考上大學的了。“這個娃叫王優,父母是收垃圾的。他今年考進了遼寧科技大學,他是我們學校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。有一個叫王儉,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,還有個張楠,考進了哈爾濱師範大學。我心裡很安慰,比我掙多少錢還高興。”
  隨著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,譚學文感覺自己肩上的膽子越來越重,而自己沒文化,上了年紀,不能及時適應各種新需求,他有了把大兒子譚宗偉叫回來幫忙的想法。
  譚宗偉在大學學的是物流專業,畢業後,本想和同學一起搭伙開個物流公司發展自己的事業,不過,父親不同意,而他終究也沒有拗過父親的執著。
  作為長子,2008年譚宗偉離開打工的深圳,回來幫助父親的事業,弟弟們則在外面繼續打拼。對於這個安排,譚宗偉表示:“我家裡的情況比較特殊,我父親文化有限,管理這個學校各方面的程度都達不到教育局的安排,工作他做不完,也做不了。這個學校肯定要把它做下去,我就回來幫忙,一直堅持到現在,我回來已經快五年了。”
  最近幾年,老三的事業發展不錯,在重慶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做了經理,月收入已經過萬。而接替譚學文做了校長的譚宗偉卻沒有多少收入,學校目前盈利非常有限,除了家人的吃穿,所剩不多。
  在父子倆的努力下,最近幾年,扶風小學辦得越來越好,社會上經常有一些慈善捐贈,解決了不少學校和學生的必要開支。同時,因為有了不錯的口碑,附近的農民工子女來上學的越來越多,不大的學校里已有415名學生和14名教職工作人員。
  除了彌補自己兒時的遺憾,在譚學文眼裡,堅持辦學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是個永不過時的事業,值得畢生追求。事實上,對於學校未來的發展,譚學文有更深遠的想法,他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。“我的學生從我的小學讀完讀我的初中,初中讀完以後再讀高中,從我的學校一直考進大學,走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去,這是我的願望,也是我的夢想。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x08cxf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